-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manbet官网登录 和天坛manbet官网登录 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12年1月-2019年3月,共收治桥小脑角胆脂瘤致TN 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39.5+5.3)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3.7+2.5)年;左侧12例,右侧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84.2%),次全切除3例(15.8%)。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术后面部麻木3例(15.8%),脑脊液切口漏2例(10.5%),眩晕1例(5.2%),无菌性脑膜炎1例(5.2%),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8例同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均定期随访。19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急性脑积水及死亡等。术后随访5~80个月,所有患者无疼痛,1例(5.2%)出现肿瘤复发。结论:TN型桥小脑角胆脂瘤手术疗效显著。尽早行颅脑MRI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及TN症状缓解,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脑干。显微手术配合神经内镜有助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损伤,存在血管压迫者需同期行血管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manbet官网登录 神经外科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发现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0例患者纳入病例组,将同期收治的无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表现的6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肿瘤性质、肿瘤大小等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中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者54例,首发症状为面肌痉挛者16例。病例组中男女比例约1∶2.18,与对照组(1∶3.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的中位病程[36(24,8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6(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中胆脂瘤34例(48.6%)、脑膜瘤24例(34.3%)、听神经瘤8例(11.4%)、脂肪瘤2例(2.9%)、颈静脉球瘤2例(2.9%),对照组中听神经瘤39例(59.1%)、脑膜瘤18例(27.3%)、胆脂瘤5例(7.6%)、颈静脉球瘤3例(4.5%)、脂肪瘤1例(1.5%)。病例组的肿瘤大小[2.00(1.60,4.25) cm 2]明显小于对照组[5.60(4.00,8.50) c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术中发现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者53例(75.7%),其中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的责任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表现为面肌痉挛者中14例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为小脑后下动脉。病例组中责任血管明确者均在肿瘤切除后加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2~48个月示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 结论: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中以女性多见,且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远远多于面肌痉挛,肿瘤性质中以胆脂瘤最常见;与无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表现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相比,其病程更长、肿瘤体积更小;大多数患者存在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肿瘤切除+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原因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短期内复发19例,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 2支2例,V 3支3例,V 1+V 2支 1例,V 2+V 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囊外假梨型(1例),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Ⅲ型为囊体破裂型(6例),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5/21),口周疱疹3例(14.3%,3/21),复视1例(4.8%,1/21),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1例(4.8%,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19例(90.5%,19/21)治愈,2例(9.5%,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头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临床治疗除射频热凝术和显微血管减压术外,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技术比较及Hartel穿刺法学习曲线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manbet官网登录 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法(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法(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段3种不同穿刺法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法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段: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法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 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 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法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水征:一种用于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新影像学征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影像学征象——"双水征"在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关系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manbet官网登录 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TN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衡射频重聚脉冲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T2W-DRIVEN)序列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将重组平面上依次出现的神经(较低信号)-脑脊液(高信号)-血管(低信号)-脑脊液(高信号)-神经(较低信号)征象命名为"双水征"。结合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情况,计算"双水征"预测神经血管压迫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并比较存在/不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差异。结果:85例TN患者中,46例(54.12%)患者出现"双水征",其敏感性为57.14%,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95.65%,阴性预测值为15.38%。存在/不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的血管神经压迫程度更重。 结论:"双水征"征象可评估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关系并提示神经血管压迫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分别联合巴氯芬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分别联合巴氯芬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海阳市人民manbet官网登录 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TN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奥卡西平联合巴氯芬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巴氯芬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递质[P物质(SP)、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36/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8%(31/37)(χ 2=3.95, P < 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SP、5-HT、β-EP、五维健康量表(EQ-5D)各维度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SP、5-HT、EQ-5D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SP水平、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1±0.8)分比(4.2±0.9)分,(240.1±34.1)ng/L比(314.1±40.1)ng/L,(38.2±6.1)ng/L比(52.1±9.1)ng/L],而β-E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68.1±38.1)ng/L比(214.1±29.0)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EQ-5D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奥卡西平联合巴氯芬治疗TN效果优于卡马西平联合巴氯芬,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疼痛递质水平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0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意义与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3.0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指导三叉神经痛(TN)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人民manbet官网登录 就诊行MVD治疗的60例T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在术前行3D-TOF-MRA检查,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和走向,判定术前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压迫(NVC)。结果:60例TN患者中,术后52例(86.67%)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8例(13.33%)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D-TOF-MRA检查与MVD在责任血管的判定结果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VD诊断TN的阳性率为98.33%(59/60),3D-TOF-MRA检查诊断TN的阳性率为91.67%(55/6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经 Kappa检验具有高度一致性( Kappa值=0.8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D-TOF-MRA诊断TN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95% CI 0.526~0.934);3D-TOF-MRA检查诊断NVC发生率为63.33%(38/60),MVD手术所见NVC发生率为61.67%(37/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TOF-MRA检查可较为准确地获知TN患者责任血管位置、走向、形态及压迫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对TN的临床诊断及MVD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血流动力异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三维重建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中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关系特异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manbet官网登录 就诊的20例PTN患者(PTN组)疼痛侧和10例无症状却存在血管接触三叉神经者(对照组)的三叉神经血管接触区域行磁共振数据三维重建,并使用ANSYS 19.2软件对血流、血管壁与神经之间瞬态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分析比较两组间血管神经接触特点及血管壁对神经压迫情况。结果:PTN组中血管襻曲率[0.21(0.12)mm -1]及血管襻和神经间夹角[69.70(30.67)°]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13(0.07)mm -1, U=34.00, P<0.05;43.40(37.21)°, U=38.00, P<0.05],且PTN组[(4.23±1.29)mm]较对照组[(5.54±1.85)mm, t=-2.26, P<0.05]血管襻压迫神经部位更接近神经入脑干处。PTN组中血管壁对神经产生的平均剪切应力[15 952.48(5 365.56)Pa]和平均等效应力[24 965.65(7 693.22)Pa]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 501.97(6 355.26)Pa, U=53.00, P<0.05;14 992.99(9 824.08)Pa, U=32.00, P<0.05]。血管襻弯曲程度与平均剪切应力( r=0.931, P<0.05)和等效应力( r=0.962, P<0.05)呈正相关;受压部位神经形变与平均剪切应力( r=0.787, P<0.05)和等效应力( r=0.853, P<0.05)呈正相关。 结论:在PTN患者中存在异常的神经血管冲突,主要表现在血管明显屈曲、血管压迫神经根部以及血管襻平面以更大的夹角压迫神经。而这些结构的异常能导致神经受力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