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形束CT图像引导下对乳腺癌放疗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图像的颈胸一体热塑膜和体部热塑膜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定位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固定方式分为颈胸膜组(使用颈胸一体热塑膜,52例)和体膜组(使用体部热塑膜,30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放疗和放疗过程中每周进行CBCT扫描,并将验证图像与计划图像进行配准,记录两种固定方式下左右方向(X)、头脚方向(Y)和腹背方向(Z)的平移误差,以及X轴旋转方向(Rx)、Y轴旋转方向(Ry)、Z轴旋转方向(Rz)的绕轴旋转误差,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 首次治疗、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两组X、Y、Z、Rx、Ry、Rx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与体膜组比较,颈胸膜组X[0.21(0.12,0.27)mm vs.0.22(0.20,0.35)mm]、Y[0.20(0.11,0.24)mm vs.0.25(0.16,0.37)mm]、Z[0.15(0.08,0.25)mm vs.0.20(0.15,0.29)mm]、Rx[0.57(0.22,1.10)°vs.1.00(0.70,1.50)°]、Ry[0.50(0.30,1.20)°vs.1.10(0.60,1.40)°]、Rz[0.30(0.20,0.80)°vs.0.90(0.40,1.50)°]的摆位误差更小(P<0.05).治疗4周后,与体膜组比较,颈胸膜组X[0.19(0.12,0.27)mm vs.0.25(0.21,0.31)mm]、Y[0.21(0.11,0.27)mm vs.0.26(0.22,0.32)mm]、Z[0.12(0.05,0.28)mm vs.0.22(0.13,0.35)mm]、Rx[0.80(0.49,1.10)°vs.1.20(0.80,1.80)°]、Ry[0.55(0.20,1.12)°vs.1.10(0.80,1.30)°]、Rz[0.61(0.29,1.10)°vs.1.10(0.80,1.40)°]的摆位误差也更小(P<0.05).结论 颈胸一体热塑膜较体部热塑膜可以减小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危重症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急危重症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manbet官网登录 心脏外科收治的72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休克;精准判断,有效镇痛;安全转运,避免二次损伤;卧床制动期间皮肤精细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胸廓损伤后的肺部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9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5.83%。所有患者转运过程中均未发生主动脉破裂或骨折部位移位,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肺不张患者:1例入院时病危,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不能维持有效的生命体征而死亡,其余4例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均恢复良好。1例术前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因肢体护具固定骨折部位出现压力性损伤。结论: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维持稳定、精准镇痛、安全转运、皮肤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和术中出血、胸部损伤后的肺部护理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咽升动脉分支的解剖分组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充填植骨并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骨折端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Henry入路,部分保留旋前方肌,骨折断端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采用同种异体骨充填植骨,辅助复位并起支撑作用,并采用掌侧柱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7例桡骨远端粉碎伴塌陷骨折患者。其中55例患者获得随访,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根据AO分型,C3.1型33例,C3.2型22例。其中31例合并尺骨远端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平均3.6 d。术后复查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及维持情况。采用Coon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本组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无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及螺钉继发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均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根据Cooney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43例,良8,可4例,优良率为92.72%。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3.1、C3.2型骨折,充填植骨部分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有利于粉碎骨折及塌陷关节面的复位及复位后的维持,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 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 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 mm、0.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70 mm、0.73 mm、0.17 mm、0.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17 mm、2.21 mm、0.31 mm、2.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2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9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4%。结论: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步态周期下胫距关节旋转轴变化的在体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双平面透视技术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评估胫距关节旋转轴的位置与方向的动态变化。方法:使用两个垂直放置的"C"型臂X线机对15位健康受试者步态周期中7个关键时相的进行透视摄片,其中男7位,女8位;年龄(26.2±5.4)岁(范围19~39岁);身高(170.4±6.9)cm(范围160~183 cm);体重(65.6±14.0)kg(范围50~100 kg)。结合三维-二维匹配方法确定步态中的不同时相胫骨、距骨空间位置,分别对距骨滑车面内外侧进行球形拟合,其几何旋转轴定义为拟合球体的球心连线。分别计算内外侧拟合球体半径,并比较7个时相的6次空间变化旋转轴的空间位置与成角。结果:双球拟合的内侧球半径为(19.52±1.47)mm,外侧半径为(20.62±1.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81, P<0.05)。胫距关节几何旋转中心与原点的前后方向距离分别为(1.54±1.84)、(1.71±1.69)、(1.70±1.57)、(1.72± 1.62)、(1.80±1.75)和(1.96±1.86)mm;内外侧方向距离分别为(0.06±1.84)、(-0.03±1.83)、(0.08±1.83)、(0.10±1.73)、(0.10±1.47)和(0.09±1.46)mm;上下方向距离分别为(-21.92 ±1.46)、(-22.10 ±1.32)、(-22.10±1.50)、(-22.06±1.64)、(-21.93 ±1.62)和(-21.98±1.50)mm;其几何旋转轴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3.31°±2.48°、3.10°±2.67°、3.64°±2.71°、3.96°±3.19°、4.28°±2.82°、4.16°±3.11°;与矢状面成角分别为84.11°±2.42°、83.77°±3.19°、83.77°±3.45°、83.81°±3.69°、83.99°±2.97°、84.23°±3.01°;与水平面成角分别为4.40°±2.93°、4.54°±3.74°、3.97°±3.34°、3.73°±2.49°、3.78°±2.76°、4.48°±2.49°。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该旋转轴与水平面平均成角3.74°,与冠状面平均成角4.15°,从踝关节外下指向内上。 结论:胫距关节在步态周期下可能是沿着单一固定的旋转轴运动,使用拟合球体半径内侧小于外侧的单旋转轴的双球模型拟合距骨滑车面,可能更加符合胫距关节的运动学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体质量指数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探究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利用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数据纳入截止时间为2023年10月31日),通过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采用Cochrane Q检验评估结果的异质性,MR-Egger回归截距和漏斗图检验结果的水平多效性。 结果: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下的逆方差加权结果显示,随着BMI的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也增加( OR = 1.62和1.62,95% CI 1.39~1.88和1.39~1.88, 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和加权模型提示随着BMI的增加妊娠期高血压风险增加( OR = 1.51、1.56和1.71,95% CI 1.01~2.26、1.23~1.99和1.09~2.69, P<0.05或<0.01)。尽管Cochrane Q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异质性( P = 0.04),但随机模型下的逆方差加权结果依然提示BMI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且未观察到水平多效性( P = 0.73)。 结论:肥胖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孕妇要注意控制体质量以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伴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 1~S 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 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 F近端=31.249, F远端=93.830,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 t近端=6.888, t远端=10.954, 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 F=4.137, P=0.024)。T 1~S 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04, 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 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 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 F=11.187, 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 t=3.355, 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 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癌放疗脊髓外扩范围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食管癌在线CT引导放疗不同部位脊髓分次间摆位误差和残差,探讨脊髓分段外放的必要性。方法:依照食管癌患者放疗部位选颈、胸、腹段脊髓各20例。颈胸膜或真空袋固定,IMRT技术,采用CT Vision获取治疗前位置验证CT图像,每例收集连续20次。在MIM软件上导入CT图像,处理并提取摆位参数。勾画验证和计划CT脊髓,处理并提取勾画脊髓的Dice系数、Hausdorff距离最大值、质心坐标值。采用配伍方差分析数据,外扩值计算公式为M PRV=1.3∑ 总群体+0.5σ 总群体。 结果:残差质心方法,非在线和在线CT引导颈、胸、腹段脊髓 x、 y、 z轴向外扩值分别为3.86、5.37、6.36 mm,3.45、3.83、4.51 mm,4.05、4.83、7.06 mm和2.85、2.19、2.83 mm,2.32、2.20、2.16 mm,2.86、2.21、2.83 mm。残差Hausdorff距离方法,非在线和在线CT引导颈、胸、腹椎脊髓脊髓 x、 y、 z轴向外扩值分别为3.10、5.33、6.15 mm,3.30、3.77、4.61 mm,3.35、4.76、6.87 mm和2.12、2.06、2.32 mm,2.12、2.06、2.32 mm,2.12、2.06、2.32 mm。 结论:各段脊髓摆位误差、残差均不同,应给予不同外扩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依据经单次玻璃体内注气后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将患者分为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眼均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玻璃体腔注射0.3~0.5 ml C 3F 8,手术后次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手术后随访时间(15.0±6.0)个月。观察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BCVA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eney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以及手术前后的BCVA差异。 结果:末次随访时,27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0只眼(74.1%,20/27);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7只眼(25.9%,7/27)。7只眼中,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裂孔重新开放视网膜脱离复发、新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分别为1、4、2只眼;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BCVA稳定、提高分别为14、13只眼。与单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手术前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42、-2.233, P<0.05)。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无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出血、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