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h组)和全麻组(q组),各40例.2组病人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比较2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相关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病人术后疼痛情况;于术前(D0)、术后第1(D1)、3(D3)、7(D7)天分别测定病人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与q组相比,h组病人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 h PCA次数、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组术后IL-1β、IL-6、TNF-α、CRP、S100β蛋白水平、CAM评分及PO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q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较单纯全麻,可减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病人麻醉药用量,完善镇痛,降低炎性反应和POD发生率,有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红细胞同种抗体会增加交叉配血的难度,导致患者红细胞输注延迟,甚至发生输注无效或急性溶血反应.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概率大约在0.38%~2.38%,一些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包括血液病等)抗体产生概率则更高,极大地增加了筛选到相合血液的难度及检测成本.如何有效预防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实现快速选择相合血液成分且能同时兼顾输注疗效与安全,一直是困扰临床输血工作者的难点问题之一.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是减少红细胞同种免疫机率的有效策略.本共识经国内输血医学和血液病学领域167位专家共同深入探讨后完成,旨在进一步规范红细胞输注时血型抗原拓展匹配的适用范围,为实现红细胞精准输注,提高输注疗效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RBC1在成熟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TCRβ链恒定区结构域蛋白TRBC1在成熟T细胞淋巴瘤(TCL)中的表达特点,并与TCRVβ分析和TCR基因重排结果比较,探索TRBC1在TC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manbet官网登录 血液科收治的30例TCL患者(TCL组)、40名正常对照和50例无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非TCL组)TRBC1的表达特点,同时分析TCRVβ受体库检测、TCR基因重排与TRBC1限制性表达检测在TCL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CD4 +T和CD8 +T细胞亚群TRB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6±6.5)%和(39.3±4.4)%,非TCL组患者CD4 +T和CD8 +T细胞亚群TRB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3.8)%和(36.0±8.4)%,TRBC1表达在两组中均呈双相表达模式。TCL组患者均为CD3 +TCRγδ -,TRBC1阳性表达率>92.3%或<12.7%,所有病例均呈限制性表达模式(单克隆表达),与正常对照和非T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T细胞克隆性检测效能方面,TRBC1灵敏性为100%,TCR基因重排阳性检出率为92.8%,TCRVβ流式试剂盒敏感性为94.1%,Kappa检验显示,三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高。 结论:多参数FCM检测TRBC1表达水平能够快速高效地诊断TCL,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动态清零”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经过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动态清零”策略是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每一起疫情及时终止,感染者“清零”,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在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等新技术的应用下,“动态清零”策略应运而生,它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性防控策略,其防控目标、技术手段、工作重点等与传统的传染病“围堵”和“缓疫”策略有所不同。本文就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动态清零”策略及科学内涵、演化过程、理论基础、实施阶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冬春季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质谱技术在核酸检测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质谱技术是一种基于质谱仪设备检测物质分子量的谱学技术方法。质谱类型众多、功能各异,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广泛用于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近年来,质谱技术在核酸检测分析中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核酸检测分析技术,因其快速、高通量、准确等特性而成为研究热点。采用质谱技术进行核酸研究,突出表现在对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突变、DNA甲基化及DNA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分析。本文对质谱技术在核酸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基于质谱的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的空气中病原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转换发光技术(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ology,UPT)检测空气中病原生物的应用。方法:基础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菌和大肠杆菌O157作为模拟菌株,对UPT的性能进行验证,包括稳定性、特异度、敏感度与响应时间试验;采用空气粒子采样器采集现场微环境试验舱中的空气样本,并使用UPT进行检测,同时与传统的培养法进行比较,验证UPT的实用性。结果:性能验证中,UPT检测10 7 CFU/ml、10 8 CFU/m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性时,实验室内变异系数分别为9.62%和8.02%,检测结果小于允许目标,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UPT的特异度,结果显示非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不同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检测系统特异度较好。UPT检测不同细菌的敏感度不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敏感度≥10 4 CFU/ml,鼠疫菌的检测敏感度≥10 3 CFU/ml;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敏感度≥10 3 CFU/ml,UPT对细菌类的响应时间为15 min内(均为10 min 15 s)。用UPT对现场微环境试验舱空气细菌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当空气中大肠杆菌O157浓度达到10 4 CFU/m 3以上时,UPT检测结果都为阳性,且随着空气浓度的增大,UPT测得的数值浓度呈上升趋势,与空气中细菌浓度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UPT可能作为快速评估空气中病原生物种类及含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CN5A基因突变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二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已发现的心脏钠通道基因 SCN5A点突变c.665G>A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家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c.665G>A突变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病情演变特点。 方法:分析2例家族性 SCN5A突变儿童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1例12岁女孩,1例10岁男孩,均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患儿及母亲均发现杂合子 SCN5Ac.665G>A突变。病例1女孩经过倍他洛克联合缬沙坦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心肌功能明显改善。病例2男孩予盐酸普罗帕酮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结论:SCN5A基因变异与部分儿童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当儿童中出现心律失常且有家族史时需要引起重视,尽早基因组测序以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合作构建感染病的诊断管理体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前多种新型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亟需遵照5R原则,多学科合作建立有效的诊断管理体系,即针对恰当患者,在恰当时间开展恰当的检测、进行恰当的报告和解读。诊断管理可充分发挥常规技术和新型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改善临床实践、节省医疗花费,遏制耐药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功能评估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串联质谱联合二代测序在2万例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的发病率及诊断方法,并探讨串联质谱及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地区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出生的20 000例新生儿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MS/MS)进行检测并进行遗传代谢病分析,对质谱检测结果高度提示阳性及部分疑似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 000例新生儿(男10 584例,女9 416例)中通过MS/MS技术诊断IMD阳性40例,疑似样本45例,阴性样本19 915例(其中24例临床高度怀疑IMD),进而对质谱检测阳性、疑似及临床高度怀疑IMD的109例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共检测出阳性病种17种共63例,阳性率0.315%,分别为有机酸血症25例,尿素循环障碍22例,氨基酸代谢病6例,脂肪酸氧化障碍4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例,半乳糖血症1例。结论:MS/MS是新生儿IMD快速有效的筛查方法,而二代测序则提供了明确的分子诊断,因此,基于MS/MS及二代测序技术可为新生儿IM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