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暂时阻断子宫动脉根治性挖除子宫腺肌病手术学习曲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暂时阻断子宫动脉根治性挖除子宫腺肌病手术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2月-2023年8月收治的151例进行腹腔镜下暂时阻断子宫动脉根治性挖除子宫腺肌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累计求和分析(cumulative sum analysis,CUSUM)法绘制学习曲线,根据所得曲线的临界点将整个过程分为提高期(47例)和熟练期(104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结果.结果: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例数形成手术时间序列图,拟合曲线为?=-27.171n(x)+330.74(x=手术例数).根据手术时间绘制的CUSUM曲线的最佳拟合曲线方程为?=-0.005x3-1.387x2+98.643x-253.571(x为手术例数,最优拟合系数R2=0.931,P<0.05),48例即为该手术达到熟练期所需累积的例数.提高期患者手术时间[(263.72±38.07)min vs.(201.65±48.03)min,P<0.001]、术后持续发热率(40.43%vs.22.12%,P=0.020)和术后体温[38.0(37.8,38.1)℃ vs.37.7(37.5,38.0)℃,P=0.002]均高于熟练期患者.两阶段患者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和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临时阻断能够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术者约需完成48例腹腔镜下暂时阻断子宫动脉根治性挖除子宫腺肌病手术达到技术熟练,但仍需不断熟练手术操作,降低患者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高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高血压(TIH)的影响。方法:拟在全身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7):假刺激组(SS组)和taVNS组。SS组电刺激左侧耳垂和耳轮尾;taVNS组电刺激左侧耳甲艇和耳垂。2组均从麻醉诱导前1 h进行电刺激至手术结束(频率30 Hz,脉宽300 μs,振幅为患者在不感觉到疼痛情况下能耐受的最强电流振幅)。止血带充气压力为280 mmHg,充气时间60~90 min。于止血带充气前记录SBP、DBP和HR,评估术中TIH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头痛头晕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S组相比,taVNS组TIH发生率及硝酸甘油使用例数减少(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VNS可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TIH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驱血止血弹性束紧套环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驱血止血弹性束紧套环(SEET)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manbet官网登录 行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的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4例术中采用SEET(SEET组),105例未采用(No-SEET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情况。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成功匹配49对患者。SEET组年龄(57.7±8.9)岁,No-SEET组(56.8±9.1)岁。与No-SEET组相比,SEET组出血量较少[(311±164)ml比(437±173)ml, 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 β=-0.142, P=0.041)、采用SEET( β=-0.249, P=0.002)、手术时间( β=0.195, P=0.010)和吸出脂肪混合物量( β=0.464, P<0.001)。 结论:SEET在上肢淋巴水肿抽吸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缓解血源短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湖北省十堰市太和manbet官网登录 创伤骨科采用经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或改良Henry入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57例;年龄(53.8±12.7)岁。按照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单一横切口组( n=42)和改良Henry组( n=40)。记录并比较患者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手术止血带时间、切口长度、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 & OSAS)、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2±3.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单一横切口组1例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无感染、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肌腱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单一横切口组切口长度[(2.4±0.9)cm]显著短于改良Henry组[(5.3±1.6)cm];单一横切口组OSAS评分[(8.1±4.2)分]和PSAS评分[(10.1±5.8)分]均优于改良Henry组[(10.3±5.7)、(14.7±6.4)分],以上项目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止血带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改良Henry入路相比,单一掌侧横切口的微创入路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更美观,且术后患者也可以迅速恢复工作和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因素与氨甲环酸对隐性出血量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因素,并分析氨甲环酸对隐性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manbet官网登录 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氨甲环酸组(68例)和未使用氨甲环酸组(32例),并分析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氨甲环酸使用对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及PLT水平等因素对隐性失血有显著影响,不同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性别、疾病类型、手术侧别、手术时间及输血类型等对隐性失血无显著影响( 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662.47 ± 65.82)ml比(733.86 ± 59.86)ml]( P<0.05);氨甲环酸组异体输血占比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45.49%(31/68)比68.75%(22/32)]( 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211.54 ± 85.63)ml比(427.61 ± 103.08)ml、(995.38 ± 187.11)ml比(1 276.42 ± 236.84)ml](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而氨甲环酸是保护因素( P<0.05)。 结论:高龄、有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肥胖均会造成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使用氨甲环酸则能有效减少其隐性失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内局部给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内局部给药(intraosseous regional administration,IORA)是将骨内输液与止血带技术相结合,利用止血带限制药物在靶肢体的分布,以实现局部组织浓度较全身给药更高的给药方式。近年来,IORA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目前在TKA中主要通过IORA技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研究证明在TKA术前通过IORA技术给药可以显著提高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此外,也有研究在TKA中使用IORA技术进行术前镇痛,获得了良好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然而,目前尚不明确通过IORA技术给予抗生素是否可有效预防人工关节感染。同时,关于IORA技术是否会增加穿刺点意外、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对TKA中使用IORA技术给药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显示IORA技术在TKA中的应用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显著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在初次TKA中,IORA技术在术后感染预防、疼痛控制等方面可能较传统静脉全身给药方案具有优势。但是,在肥胖、糖尿病以及翻修TKA等感染高危人群中,通过IORA技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的效果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闭合性跟骨骨折经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manbet官网登录 收治的128例(139足)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123足),女15例(16足);年龄24~79岁[(48.2±10.8)岁]。单侧117例,双侧11例。根据骨折线Sanders分型:Ⅰ型3足,Ⅱ型92足,Ⅲ型40足,Ⅳ型4足。根据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3足)和对照组(106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糖尿病史、吸烟史、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P均<0.05);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 OR=3.51,95% CI 1.29~9.50, P<0.05)、吸烟史( OR=3.53,95% CI 1.34~9.30, 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 OR=2.52,95% CI 1.04~6.10, P<0.05)及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 OR=2.97,95% CI 1.79~12.45, P<0.05)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显著相关( P<0.05)。 结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闭合性跟骨骨折行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压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manbet官网登录 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