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沙棘多酚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的方法初步探讨沙棘多酚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目前报道的沙棘多酚化学成分,获得沙棘多酚有效活性成分及预测靶基因.通过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采用Gen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AD主要作用靶点,并与化合物基因靶点作韦恩图、明确交集靶点,运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并挖掘网络中潜在的蛋白质功能模块;通过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生物过程及作用通路.应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作用通路"网络,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获得12个沙棘多酚候选化合物、142个成分靶点以及95个沙棘多酚与AD的共同靶点.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沙棘多酚调治AD的核心活性成分为阿魏酸、藜芦酸、咖啡酸等,核心靶点包括ALB、EGFR、PTGS2、STAT3、CTNNB1、MMP9、ESR1、TLR4、ICAM 1 和 PPARA.GO 和 KEGG 分析显示,沙棘多酚治疗AD的通路主要富集在化学致癌-受体活化、癌症的通路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其功能主要为氧化还原酶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和金属蛋白酶活性等.分子对接研究显示,沙棘多酚的5个关键治疗AD的化合物可与5个核心基因的对接口袋相匹配.结论 沙棘多酚可通过多个化合物作用于多个分子靶点和通路发挥对AD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UPLC-Q-Exactive技术结合OTCML数据库快速分析沙棘的功效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沙棘果茎叶功效成分的整体差异.实验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结合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对沙棘果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定与比较分析.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aQ色谱柱(2.1 mm×100 mm,1.9μ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基于OTCML中所包含的1 200余种中药化合物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分子离子、二级碎片离子谱图信息和文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沙棘中102个功效成分,包括苷类18个,黄酮类21个,萜类18个,苯丙素类13个,生物碱类6个,挥发成分14个,多酚12个;其中有17个化合物是在沙棘中首次发现,对沙棘果茎叶比较表明这些功效成分在不同部位分布有明显差异.该方法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沙棘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沙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Δ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揭示沙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究沙棘治疗AD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TCMSP、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沙棘活性成分、靶点及AD相关靶点基因;采用Cytoscope 3.7.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制作靶点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度值较高的沙棘治疗AD的潜在靶点与沙棘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采用Clue GO插件对沙棘治疗AD的潜在靶点进行GO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半乳糖120 mg/(kg·d)及AlCl3溶液20 mg/(mL·d)]、阳性药物组[奥拉西坦260 mg/(kg·d)]、沙棘果油提取物组[1.6 g/(kg·d)]、沙棘多酚提取物组[1.6 g/(kg·d)],每组10只.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药物的同时灌胃造模剂,空白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60 d.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体组织免疫因子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观察海马体的病理学变化,对沙棘治疗AD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沙棘22个活性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胡萝卜素、β-谷固醇等)可能通过调控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编码蛋白(AKT1)、氨基端激酶(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等147个靶点影响核受体活性、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传导途径、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传导途径等114条代谢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沙棘主要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蛋白结合分值均在4.25以上,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药理学实验结果显示,沙棘提取物能够使AD模型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减轻其脑海马体组织损伤,降低其脑海马体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7含量.结论:沙棘的活性成分可调控AD发病重要通路中的多个靶点;动物实验初步验证其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减轻AD模型小鼠海马体损伤,改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沙棘叶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分布广泛,资源蕴藏量大,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沙棘果,而对沙棘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相对薄弱.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丰富的沙棘叶资源,该文系统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沙棘叶的应用现状、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地总结.沙棘叶在食品原料(代用茶等)、药品原料和动物饲料等方面有较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沙棘叶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类、多酚类、三萜和甾体类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成分.具有降脂、降血糖、抗氧化、抑菌、抗炎和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沙棘叶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干法+湿法"联用技术探究西藏沙棘抗氧化质量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以干法(网络药理学分析)和湿法(高分辨率质谱分析及抗氧化实验)技术交叉联用预测西藏沙棘抗氧化质量标志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对西藏沙棘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随后通过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评价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个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筛选抗氧化相关成分并初步阐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整合多源信息对抗氧化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表明,从西藏沙棘中共鉴定出51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18个,萜类14个,生物碱类6个,香豆素和苯丙素类各4个,挥发性成分3个,多酚类2个.不同部位的抗氧化能力: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石油醚.网络药理学分析出西藏沙棘主要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及山柰酚等黄酮类成分作用于PI3K/Akt和FoxO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综合干法和湿法结果预测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为西藏沙棘的抗氧化质量标志物.该研究以西藏沙棘抗氧化质量标志物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成分、功能和信息学三元体系信息预测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模式,为西藏沙棘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沙棘果捣碎外敷治疗静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沙棘是生态适应性很广的胡颓子科灌木或乔木,也是珍贵的药食同源的植物[1],收录于《中国药典》.沙棘富含多种维生素[2]、多酚[3]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4]、抗炎和保护血管[5]等多种作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治疗中较为普遍,尤其是老年、儿童患者留置针的使用比较频繁,在危重患者抢救的第一时间也非常重要,为患者在第一时间取得用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最关键是能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恐惧及痛苦,同时也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因为穿刺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但因较长时间在血管内留置管道,持续不停的对血管产生刺激,再加上部分患者利用外周静脉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或护理人员在输液上操作不当等等原因,易造成局部血管的损伤、血管硬化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6-8].静脉炎会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如外周血管收缩、局部出现水肿、成条索状及手臂肿胀等,因此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些出现疼痛明显,严重的出现皮下组织溃烂,因此也给护理工作中带来难题[9].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下降.笔者对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使用沙棘果捣碎外敷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