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一种起源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性病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系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或钙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四肢及躯干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的疾患。该病在日本人中最先发现且发病率较高,故早期亦称为“日本人病”,于1964年由寺山等学者建议,才被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其可以引起颈椎椎管的明显狭窄,并导致高位、进行性四肢瘫痪等严重后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率,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日本后纵韧带骨化发病率在门诊患者中约占2%~3%。OPLL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4:1。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以50~55岁居多,约占90%;颈椎后纵韧带的早期钙化及进而形成的明显骨化,常起源于上段椎管(C3~4)并逐渐向远端发展至C6~7,甚至C7~T1。少数病例可波及上胸椎,下胸椎则少见,但腰椎却较前者多见。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一种起源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性病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系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或钙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四肢及躯干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的疾患。该病在日本人中最先发现且发病率较高,故早期亦称为“日本人病”,于1964年由寺山等学者建议,才被正式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其可以引起颈椎椎管的明显狭窄,并导致高位、进行性四肢瘫痪等严重后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率,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日本后纵韧带骨化发病率在门诊患者中约占2%~3%。OPLL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4:1。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以50~55岁居多,约占90%;颈椎后纵韧带的早期钙化及进而形成的明显骨化,常起源于上段椎管(C3~4)并逐渐向远端发展至C6~7,甚至C7~T1。少数病例可波及上胸椎,下胸椎则少见,但腰椎却较前者多见。
【标准名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英文名称】: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