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99 | 下载39

目的 对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寒凉类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以《中药学》本科教材为参考依据,以临床确有报道为出发点,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寒凉类中药202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寒凉类外用中药药性:性寒117味(57.9%);性微寒57味(28.2%);性凉25味(12.4%);性大寒3味(1.5%).(2)寒凉类外用中药药味:苦味103味(51.0%);甘味59味(29.2%);辛味19味(9.4%);咸味15味(7.4%);酸味6味(3.0%).(3)寒凉类外用中药毒性:无毒177味(87.6%);有毒13味(6.4%);大毒3味(1.5%);小毒9味(4.4%).(4)寒凉类外用中药归经:归肝经69味(34.2%);归肺经54味(26.7%);归心经43味(21.3%);归脾经10味(5.0%);归大肠经9味(4.5%);归胃经7味(3.5%);归膀胱经6味(3.0%);归肾经4味(2.0%).(5)寒凉类外用中药功效:清热解毒类最多,共有82味.(6)寒凉类外用中药常用方法:外敷法132味(65.3%);外洗法97味(48.0%);烟熏法26味(12.9%).结论 寒凉类外用药的药味以苦、甘为主;含毒性的药不多,其功效以清热凉血、止痛,祛湿、消肿、杀虫等为主,临床应用多以治皮炎、

作者:翟华强;王双艳;洪国帼;马长华

来源:北京中医药 2011 年 30卷 11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99 | 下载:39
作者:
翟华强;王双艳;洪国帼;马长华
来源:
北京中医药 2011 年 30卷 11期
标签:
寒凉中药 外用中药 药性 功效
目的 对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寒凉类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以《中药学》本科教材为参考依据,以临床确有报道为出发点,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寒凉类中药202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寒凉类外用中药药性:性寒117味(57.9%);性微寒57味(28.2%);性凉25味(12.4%);性大寒3味(1.5%).(2)寒凉类外用中药药味:苦味103味(51.0%);甘味59味(29.2%);辛味19味(9.4%);咸味15味(7.4%);酸味6味(3.0%).(3)寒凉类外用中药毒性:无毒177味(87.6%);有毒13味(6.4%);大毒3味(1.5%);小毒9味(4.4%).(4)寒凉类外用中药归经:归肝经69味(34.2%);归肺经54味(26.7%);归心经43味(21.3%);归脾经10味(5.0%);归大肠经9味(4.5%);归胃经7味(3.5%);归膀胱经6味(3.0%);归肾经4味(2.0%).(5)寒凉类外用中药功效:清热解毒类最多,共有82味.(6)寒凉类外用中药常用方法:外敷法132味(65.3%);外洗法97味(48.0%);烟熏法26味(12.9%).结论 寒凉类外用药的药味以苦、甘为主;含毒性的药不多,其功效以清热凉血、止痛,祛湿、消肿、杀虫等为主,临床应用多以治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