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穴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后世医家的鬼门十三针大多是从孙思邈十三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孙思邈十三鬼穴中,鬼市(承浆)、鬼藏(会阴)两穴位于任脉之上,鬼宫(人中)、鬼枕(风府)和鬼堂(上星)三穴位于督脉之上,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而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身的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其次,督脉三穴都位于头部,刺激此三穴对于调节全身阳气的流动起着较大的作用.鬼心(大陵)、鬼窟(劳宫)位于心包经,可镇心神、开心胸之痰结.鬼信(少商)、鬼垒(隐白)、鬼床(颊车)、鬼腿(曲池)是脾经、肺经及其表里之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癫症.鬼路(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痉挛痫眩、角弓反张等.十三鬼穴中的经外奇穴主要就是鬼封(海泉),刺激海泉穴可以安定心神,缓解癫症.鬼穴主要治疗的急症有昏迷、癫狂.医生在运用鬼门十三针治疗时,辅以心理辅导帮助治疗.现代对鬼门十三针的研究多为单个鬼穴的研究,对鬼穴的组穴研究较少,临床治疗时应多用组穴.
作者:李祎辰;朱垚;陆明
来源:河南中医 2020 年 40卷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