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者和正常耳针刺内听宫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ABR)的变化,以确定该穴位治疗耳聋的作用. 方法: 19例( 21耳)突聋患者 ,使用丹迪公司 2000型诱发电位仪 ,在铜网屏蔽状态下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针刺内听宫穴 15 min,拔针后休息 5 min,再行 ABR检测,比较针刺前后 ABR的变化. 结果:针刺正常耳"内听宫"穴,针刺前后 ABR的Ⅰ ,Ⅴ波潜伏期以及Ⅰ-Ⅴ波间期无显著性变化( P >0.05). 21耳突聋中 15耳针刺内听宫穴耳鸣减轻,甚至消失.耳闷减轻,听力提高.其中 5耳针刺前 ABR波形分化差,Ⅰ波或Ⅲ波消失,重复性差,针刺后其 ABR波形分化明显清晰,Ⅰ,Ⅲ,Ⅴ波均出现,且重复性好. 16耳突聋针刺前 ABR的Ⅰ波潜伏期:( 2.00± 0.34) ms,Ⅴ波潜伏期 (6.04± 0.59)ms,ⅠⅤ波间期 (4.04± 0.57)ms,针刺后 ABR的Ⅰ波潜伏期: (1.77± 0.27)ms,Ⅴ波潜伏期: (5.79± 0.63)ms,ⅠⅤ波间期: (3.98± 0.58)ms,Ⅰ ,Ⅴ波潜伏期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406,2.463,P< 0.05). 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提高突聋患者耳蜗听神经以及外侧丘系桥脑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但对正常耳无影响,针刺该穴位可作为治疗突聋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晓彤;袁国莲;许珉;赵龙柱;张全安;樊玉林
来源:中国临床康复 2004 年 8卷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