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 Hz/10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2 Hz电针组,每组20只.脊髓打击器打击大鼠胸(T)10节段脊髓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 d开始各电针组分别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大鼠T9、T11节段的"夹脊"穴,每天1次,连续7 d.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斜板实验、足迹印记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尼氏染色、Fluoro-Jade B(FJB)染色观察大鼠脊髓形态和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及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角度明显降低(P<0.001);大鼠后足脚掌无法着地,基本无运动能力,呈拖行步态;脊髓可见空洞,尼氏体模糊不清,数量较少;FJB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01);Beclin 1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01).电针3 d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明显升高(P<0.001);电针7 d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大鼠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均明显升高(P<0.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与100 Hz电针
作者:罗慧颖;曾志威;于小波;何菁;曹靖;徐波
来源:针刺研究 2019 年 44卷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