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
如非您本人操作,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

确定
收藏 | 浏览277 | 下载16

目的用99Tcm-双半胱乙酯(ECD)SPECT显像观察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变化.方法14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接受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分别在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99Tcm-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半定量分析(脑缺血指数),并在同期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14例患者术前SPECT显像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减低区,即局部脑血流量(rCBF)减低区,其范围除包括DSA所示动脉瘤所在部位外,还包括病灶以外的远隔部位.术后14例患者中有12例SPECT图像上原rCBF减低区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增高.半定量分析示,术前患者典型缺血部位的脑缺血指数为0.26±0.17,术后同一部位的脑缺血指数为0.13±0.18,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术后原rCBF减低区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增高患者,其脑缺血指数下降幅度为(68±17)

作者:彭静;秦杰;孔令山;谢明萱

来源: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5 年 25卷 3期

知识库介绍

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方便快速、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辅助临床决策参考。该库包含疾病、药品、检查、指南规范、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

详细介绍
热门关注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

收藏
| 浏览:277 | 下载:16
作者:
彭静;秦杰;孔令山;谢明萱
来源: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5 年 25卷 3期
标签: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ECD
目的用99Tcm-双半胱乙酯(ECD)SPECT显像观察颅内破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变化.方法14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接受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分别在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99Tcm-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半定量分析(脑缺血指数),并在同期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14例患者术前SPECT显像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减低区,即局部脑血流量(rCBF)减低区,其范围除包括DSA所示动脉瘤所在部位外,还包括病灶以外的远隔部位.术后14例患者中有12例SPECT图像上原rCBF减低区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增高.半定量分析示,术前患者典型缺血部位的脑缺血指数为0.26±0.17,术后同一部位的脑缺血指数为0.13±0.18,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术后原rCBF减低区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增高患者,其脑缺血指数下降幅度为(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