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首次发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扣带回功能连接网络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符合DSM-5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次发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未服药患者21例(患者组),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1名(对照组).采用PANSS和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SYRAT)评估患者组的临床症状.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影像数据预处理后,以后扣带回为感兴趣区域,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图.采用REST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2组后扣带回功能连接网络的差异,提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功能连接值,并与临床症状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排除头动较大的患者,共纳入统计分析患者组19例,对照组21名.相对于对照组,患者组后扣带回与左侧额下回眶部延伸至左侧颞上回(MNI:x=-45,y=27,z=-15;t=5.164)、双侧扣带回中部(MNI:x=-6,y=-15,z=30;t=4.789)功能连接增强(P<0.05,AlphaSim校正,簇集大小>40),与左侧中央后回(MNI:x=60,y=-12,z=45;t=-3.585)、右侧中央后回(MNI:x=-24,y=-33,z=66;t=-4.932)功能连接减弱(P<0.05,AlphaSim校正,簇集大小>40).患者组后扣带回与左侧
作者:欧娜;及若非;王新森;卓丽华;黄晓琦;黄国平
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9 年 52卷 2期